长春,一座在历史洪流中曾无数次被争夺的城市。谁能想到,在1948年的秋天,守城的国民党60军三易其主,在重大时刻,竟然整建制倒戈,一支20多年的老军队就这样上演了“打怪升级”版的人生逆袭。这背后是怎样一位军人的抉择?又是什么样的信念,支撑着从“国府门下”到“人民战士”的身份大转身?有人说,历史的波澜壮阔,常常就取决于几个人的选择。但,曾泽生的选择,真的只是偶然吗?还是冥冥之中早有伏笔?今天,让我们一起去拨开历史的迷雾,看看步步惊心中的曾泽生,到底怎样走上那条“绝处逢生”的转折路。
起义,是叛逆,更是赌命。有人骂曾泽生是“忘恩负义”,也有人夸他“识时务为俊杰”。站在长春城头,面对内外敌人,曾泽生一度陷入进退两难:死守,是死路,突围,更没几分把握。但要投身革命,一步踏空就可能满门抄斩。彼时,国民党嫡系新七军的装备样样齐全,自己手下的云南子弟兵却喝着稀粥啃黄豆。谁说“打仗不靠待遇”?没歧视、没供给,军心还能齐吗?表面上,郑洞国主张突围,“一线决死”;实则每个人都盘算着自家出路。气氛紧张到了极点,可胜负未分,棋盘上最大的变数,还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军心动摇。历史要怎么写下这一页?大家都屏住呼吸,等着看曾泽生怎么选。
故事要从头说起。曾泽生生于1902年的一个大户人家,日子本该一帆风顺,但父亲早逝,“靠家族供给”让他从小就知道什么叫寄人篱下。13岁借力舅父读书,18岁因没钱被迫投军,坎坷成了命运的底色。有人说他流过三次军:云南滇军、国民党60军、共产党50军,三次改弦更张,每次都是形势逼人。1920年代的北伐,他在黄埔做队长,看不惯吃喝拉拉、不问军务的老官僚,当场辞职声称“宁做良民不做贪官”。抗日爆发,又带兵赴前线守卫台儿庄,跟日军死磕到底。谁都没想到,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最终埋下了“反水”的种子。战争年代里,当官的想升官,打仗的盼口饭。可国民党中央空降下来就会拆队、分兵,各怀鬼胎让他的部队战败三次。这才有了后来潘朔端的信劝降,蒋介石的抚慰信,还有郑洞国和同僚间的明争暗斗。普通兵怎么看?其实很实在,谁发的粮好,是兄弟,打了败仗都被骂,吃亏谁肯当冤大头?底层士兵最实在,从来只是看真心。
长春被围,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的日子只剩困守与绝望。外面,被解放军一圈一圈紧紧包住,城里,新七军和60军暗中较劲,却始终没人敢第一个出头。局表面上一片平静,实际上机关算尽。郑洞国主张坚守“坐以待毙”,部分军官犹豫不决。偏偏曾泽生一心想起义,手下却出现怕死、绿营打仗,什么主意都有。就在这时,几个最终敲定投向解放军的团长,与解放军联系时迟迟未归,曾泽生坐卧不安,生怕“黄雀在后”。万一暴露,满门抄斩不是谣言。而城头上下,关于“是否应战到底”的争议风头正劲。有人骂曾泽生:你忘了蒋校长的知遇之恩,刚给你写了信你就要反水?有人说:但凡还想混口饭吃,谁能真抗到最后?特别是云南兵心态最微妙,“主动投诚是叛徒?”“坚守到底是傻瓜?”这种问题,连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议论。不动如山,实则暗流涌动,一场大风暴,似乎随时就要爆发。
反转就在一夜间。1948年10月14日,几个团长终于带回了解放军的回复:可以组织大规模起义。曾泽生当慧眼识局,第一时间组织干部会议,把枪口对外变成投名状。几个主要部队一呼百应,一夜之间,60军的态度骤变。曾泽生当场给郑洞国和李鸿递了劝降信,又着手清空防线。第二天拂晓,60军头也不回撤出长春。长春失守一夜,郑洞国、新七军分崩离析,不得已也宣布起义,十几万精锐自此换旗。惊天大反转!“坚不可摧的防线”瞬间轰塌。外行人不明白,这背后是信心的崩盘,是“站错队”的巨大心理压力。老兵一句话道破天机:“头顶上国家不亲你,脚下泥巴没你份,当然要自救!”曾泽生用行动证明:军心散了,所谓铁血团结全是泡影。回看曾经的犹豫,其实一步都是伏笔:不给吃喝、待遇不公、不信任、反复拆分、败仗三次,加上内部矛盾,积怨爆发一刻,兔子都要咬人。曾泽生的大转身,看似偶然,实则必然。
起义看似风光,落地后难事一桩又一桩。投身共产党阵营,曾泽生的50军被要求进行彻底改造,政治学习、思想转变,每一项都要磨掉“旧思想。”有些老兵心里犯嘀咕:“捡条命,哪有好混头?”新环境里没人看你资历,看的是能不能干、愿不愿跟党走。曾泽生不断强调“拥护共产党、紧跟毛主席”。可一提上前线,愁事又来了。朝鲜战场,地形复杂,语言不通,50军的前两次作战几乎全靠摸索。没有翻译,没有地图,一场仗下来疲于奔命。有战士抱怨:“老是掉队,丢脸还挨饿,脱下国府的衣服,难道真就没好日子了?”连总司令彭德怀都没批评他们,却让曾泽生更郁闷:“连骂都不配,你说心里窝不窝火?”思想包袱一重,连带部队绷得紧张兮兮,赢一仗想抬头,输了愁得睡不着。从国民党到共产党,这条路远没想象中好走,能力疑问、身份自卑,每一步都像在踢石子。分歧没有消除,融不进新集体,老部队始终怀着戒心,“我们是不是二等兵?”心里阴影久久不散。
第三次战役终于让50军扬眉吐气。他们强攻临津江殖民防线,一口气撕开美军口中的“不可能突破”。最难啃的英国皇家重坦克营全军覆没。战后,彭德怀亲自鞠躬致谢。这一幕就像给全军泼了热水。胜利属于所有人,彭德怀那句“你们是我的兄弟”胜过千言万语。曾泽生清楚地告诉战士们:“我们能抬头做解放军,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做小媳妇了。”此时的50军彻底没了包袱,云南兵的简单直率、肯拼命、讲义气被彻底激发。彭德怀作为旧军队出身领导,从来没区别对待“新兄弟”,这股氛围连外人都动容。有人感慨道:“原来投降不是末路,反而能重新做人。”这种大融合集体气氛,谁都看得明白:只要肯为人民、肯打硬仗,大家都是兄弟,没人会在意你过去是“什么成分”。50军战士们从此做事有目标,打仗有士气,曾经脆弱的军心再没人提了。
说起曾泽生,真得给他“表扬”两句。好一个识大体讲团结的“识时务英雄”,既能左手掂国民党,右手捧共产党,俨然天下都是他治军的舞台。按有些人的说法,军人嘛,就得忠诚不二,怎么还允许临阵脱逃、改旗易帜的操作?还居然能屡次升官?可是现实却啪啪打脸。只靠“忠心”混不下去,要是全凭乌纱帽过日子,那60军、50军何至于被歧视多年?待遇不好、没兄弟情,什么铁血都换不来饭吃。这么说,倒真是“亡羊补牢为时未晚”。当年国府偏心眼,搞小圈子,最后连“嫡系”都不认,曾泽生这才幡然回头。表面看,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实则是“识冷暖、看实惠”。情义值几个钱?不如一顿饭、一声兄弟来得实在。不能不说,曾泽生既有胆也有识,投身解放军还能干出成绩,说明“亡羊补牢未必全是下策”。可惜啊,有些人眼里始终只有过去的旧恩,“知遇之恩”掩不住饥寒,只能说“时代浪潮里能活下来的,才是最大的聪明人”!
到底是忠诚重要,还是活得明白最实在?有的人觉得曾泽生三次改旗,自古军人就得有尾巴高高翘起的铁血忠心;也有人说,人生能有几回搏,从哪儿能混出头去哪儿,才是明白人。那你怎么看呢?如果你在长春城上,是选择“死守到底”,还是和曾泽生一样“顺应潮流”呢?说说你的想法,我们评论区聊聊,也许下一个故事的主角就是你!
龙辉配资-配资论坛线上-股票配资查询论坛-最专业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